秦始皇39岁时统一六国,正式建立秦朝。此举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封建王朝的时代阶段,秦始皇也由此成为奠定以后两千多年政治格局的关键人物,在历史长河中独一无二。自秦朝建立之日起,王朝更替的步伐就从未真正停止过主力配资炒股,直到1912年清朝的灭亡,才算是一个时代的终结。对很多人而言,这段历史像是一条绵延不绝的轮回,承载着兴衰兴亡的沉重印记。
清朝灭亡之后,封建王朝在我国历史的舞台上彻底退出。回望秦朝以来,历史书卷中被正式记录的皇帝超过四百位,但其中真正为后人所熟知、留下深刻印记的却并不多,大多数皇帝只是被翻阅史书时瞥见的一串名字,默默地在史册上留下一个痕迹而已。
众所周知,史书的记载并非完全可信。历朝的编撰往往偏向胜利者,叙述也多以胜朝为中心,因此难免带有主观色彩,甚至会对前朝的君主进行贬抑。这种现象在不同朝代都存在,尤其以对前代的评价被现代眼光重新解读时尤为明显。比如有学者指出,清朝史官对明朝君主的描述就曾带有专断的倾向性。
展开剩余75%在众多帝君之中,大多数人都属于默默无闻的那一批,虽有明君,也不乏昏君。然而历史学家往往以当时的舆论来定性,千年后回望,许多被视为“罪在当代、功在千秋”的人物,实则有着复杂的面向。隋炀帝就是其中一个典型,他的形象长期被后人诟病、被历史记忆所黑化。
隋炀帝在历史上确实罕见地成为一个被广泛认定的昏君,但他身上也并非没有光亮的一面。学界对于他的评价始终存有分歧,认为他既有专断残暴的一面,也有造福一方的举动,因此在后人的评价中存在显著的争议。更有说法指出,他的登位来历并不完全光明,这也为他在历史上的形象增添了阴影。
在他执政之初,隋炀帝四处征战,渴望扩张隋朝的疆域。由于南北经济不畅,他推动了大运河的建设,以期打通南北经济和军事要道。正因为这项工程带来的巨大民力消耗,隋炀帝在史官笔下备受非议;然而时至今日,大运河对历代王朝的经济与贸易确实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,成为沟通南北的脉络。
秦始皇的名字同样长期被汉代史官所“黑化”。对后人而言,秦始皇是最熟悉不过的历史人物,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统一天下的皇帝,他的名字几乎家喻户晓。汉代史书往往将他描绘成暴政的象征,后来各朝以汉代的记载为主导,影响了对秦朝及其统治者的评价。不过不可否认,秦始皇统一六国,确立了后世的疆域格局,这一历史功绩使他成为千古一帝。此外,他还主持修建秦直道以促进商业和交通,修建长城以防备匈奴入侵;据传他在登基后并未对功臣进行大规模屠杀,这在帝王之中算得上难得的异类。
那么,究竟哪位是历史上“最后一位大一统”的皇帝呢?答案指向历史上唯一的大一统女皇——武则天。她在唐朝盛世的背景下进入宫廷,随后的经历彻底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。武则天能在男权社会中夺取并稳固最高权力,实属罕见,堪称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存在。
在武则天执政时期,她任用贤臣如狄仁杰等,推动并完善了科举制度。科举制度的完善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,给无门第的寒门子弟提供了通过考试改变命运的机会。值得一提的是,武则天去世后,留下了一块无字碑,让后人自行评说其功过是非,这种安排在历史上也颇具独特意味。
史书对武则天的描述,常将她标注为一个极具野心的女子,这在传统观念中往往被视为负面信号。畏于野心过大会导致走火入魔的担忧,古人对她的晚年评价也多有贬抑,认为她的晚期政绩与初期相比大为下降,未能延续早年的辉煌。尽管如此,武则天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地位与影响,仍然是不可忽视的,她开启的许多制度与改革效应,至今仍对后世产生着深远的影响。
发布于:天津市盛鹏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